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松風閣書法日講2018-02-06 18:06:18

恕我直言,此觀點有問題,前面一句話“畫法入筆法”容易與“以畫入書”相混淆。而筆法追刀法這句話本身邏輯上就存在問題,不僅本末倒置,而且非常值得懷疑和論辯。

雖然這句話出自著名書法家林散之的書法理論,但是卻不敢輕易認同此言論。

有些答主在談到畫法入筆法這個問題時候,舉例吳昌碩和齊白石。不敢認同。而且正是因為的他們的存在,恰恰證明了“畫法入筆法”這一理論的荒謬。

一、齊白石和吳昌碩是“畫法入筆法”的反例

首先,齊白石老人的書法水平還遠未到達滋養繪畫的地步,也並不能支援他以書入畫,更何談以畫入書?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齊白石先生的繪畫理論,學界目前總結為四條——本質論、造型論、構成論、思維論,這四條理論中,從未涉及書畫相互借鑑的話題,更不用提用繪畫影響書法,事實上,齊白石先生注重對事物的觀察以及再造。

即便我們勉強說,確實,白石老人的書法已經到了足以影響他繪畫的地步,那麼為何我們在他的繪畫中看不出想吳昌碩那樣滿篇“金石氣”的風格?或者說他的繪畫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書法,那麼他的書法為何不像他的畫一樣為人熟知和出名呢?

實際上,我們一談起齊白石先生,最具代表性的,還是他的繪畫作品。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其次,吳昌碩確實書畫雙絕,是絕無僅有的繪畫、書法兩樣都很精通的大家,但是吳昌碩恰恰不是用畫法入筆法,或者說“以畫入書”,相反的,他們從書法中汲取營養,從書法中見識繪畫技巧。

目前學界對於吳昌碩先生的認識,幾乎是以“書法影響繪畫說”佔據主導地位的。徐海東的《吳昌碩及黃賓虹書畫同源觀研究》指出書法的筆法筆勢以及書法的間架結構對於吳昌碩繪畫的影響,孫登成《引書入畫的吳昌碩》一文則詳細論述了吳昌碩的繪畫老師——任伯年啟發他以篆隸之法入書的主張,梅墨生在《吳昌碩》一書中詳細論述了吳昌碩繪畫中的金石氣息。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這些學界前輩對於吳昌碩繪畫研究的認識從根本上印證了吳昌碩“以書入畫”的方法論。這在吳昌碩自己對自己藝術的評價中也可以見到,吳昌碩說自己繪畫,其實不如書法,暗含了自己對於以書入畫的認同感。

二、畫法入筆法與以畫入書一樣荒謬

畫法入筆法,是說在書法中的筆法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繪畫中的畫法部分。這一論斷未免牽強,而且由此引申出來的以畫入書的概論也是混淆了書法和繪畫這兩種藝術門類。屬於概念上的錯誤。

實際上我們如果去探究以畫入書到底有沒有合理性,那麼必須明白一個問題,書法和繪畫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從邏輯上推演的話,書法和繪畫如果是一回事,那麼從根本上來說,就不必一個叫書法、一個叫繪畫這樣區分開了。乾脆就叫一個名字算了。既然是兩個事物,就一定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一個是具體展現事物細節的、具象的藝術形式——繪畫,一個是展現抽象的事物的藝術形式——書法。

而且在本質上講繪畫和書法的創作過程也明顯不同,學習方式也各異。繪畫的畫法更多強調筆筆的可塑造性、可修改性。簡單一點來說,就是這一筆失敗了,其實對於整幅繪畫作品來說,相對不是致命的,因為他還有其他的畫法可以遮掩過去。甚至可以修改和掩蓋。最為著名的例子《開國大典》油畫,就被修改了很多次 。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這在西洋油畫中更為常見。有時候,同樣一幅油畫,甚至可以用汽油洗去表面一層塗料,讓最底下那一層被認為掩蓋的畫作得以重新展現出來,可見,繪畫的畫法不具有即時性、不可更改性。

但是同樣的一筆失誤或者說修改,在書法中是不能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個筆畫寫的不好了,寫的差了,這一個字幾乎就是失敗的。任何描作、鉤填等做手腳的加工,都會讓這個字變得更加奇怪。

所以在書寫創作中,書法和繪畫本來就是兩碼事。

而且,在書法史上,從未聽說過那位書法大家是從繪畫中學習書法的筆法的,有人談到吳昌碩和齊白石,更是荒謬,吳昌碩是“以書入畫”而非“以畫入書”。齊白石的書法本身就沒有到達可以影響繪畫的地步,更何談“以書入畫”

呢?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有些人從書法史的角度論證書畫同源論以及書法和繪畫之間互相借鑑的理論。他們認為從甲骨文、金文,甚至是從早期原始社會的大型壁畫開始,就已經證明書畫同源而且,繪畫具有書法的因素、書法具有繪畫的成分。

然而,要知道,中國書法,要到漢末才開始漸漸成為一門自覺的藝術,到東晉王羲之時期才漸漸成熟。在東晉時候,人們才開始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書法,也就是說書法到東晉時候才開始誕生,它到哪裡去借鑑原始筆畫呢?

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如果說繪畫會影響書法,那麼王羲之的書法受到了繪畫影響了嗎?沒有證據可以顯示這一點。而且王羲之繪畫水平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雖然唐代畫史【歷代名畫記】記載王羲之善於繪畫,但是沒有流傳下來,更不用說繪畫對於王羲之書法的影響了。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原始壁畫確實是中國漢字的前身,但是從壁畫走向甲骨文就是一種飛躍,在思維上,用抽象的線條組合成的筆畫來代替壁畫中種種具象的因素,這表明文字已經和繪畫劃清了一道界線。一旦越過了這條界線,更為簡單和抽象的藝術形式將複雜、具象的藝術形式的本質抽離出來以後,這個本質便不在受到原有的形式制約。

因此,在更為抽象的書法世界,用繪畫的技法來影響書法,本來就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不僅荒謬而且可笑。

但是這究竟還是從技法層面以及創作手法層面上考察書法中,筆法和和畫法兩者之間的區分。在更為廣闊的語境下,這兩者顯然是有一定交叉的。比方說在繪畫中展現的藝術境界和藝術素養,對於書法的創作,勢必會有影響。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正如詩文對於繪畫的影響作用一樣,人們在繪畫中體現的意境、涵養也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影響書法。

但是,在根本上來說,繪畫所能表達的意境或者理念,本身就是繪畫者在頭腦中已經具有的理念和藝術追求,從邏輯上將,繪畫只不過是這種理念和追求的具體化再現,同樣當繪畫者拿起毛筆,也會在書法中將這一理念或者意境展現出來。所以這並不是繪畫影響了書法,而是本來就有的共同的東西。

三、筆法追刀法的荒謬和對大師的迷信

筆法追刀法這句話出自書法大師林散之的書法理論。但是這個理論本身就很有問題,而且表述的極其不嚴謹。完整版本是這樣:

要能從筆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樣有力。

如果我們單單從前面一句話來看,林散之先生在強調書法要學習碑刻,甚至要從碑石裡面學習功夫,把碑石的筆法運用到書法中。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但是實際上我們想,這樣的講法和解讀是非常荒謬的。首先,書法是限定於用筆書寫的,一般意義上來說,是指用毛筆書寫的藝術作品。我們不去討論到底用什麼工具書寫才算書法,單純從林散之先生談這句話時候的語境開始考察,我想林散之先生說的並不是別的,而是指用毛筆書寫的書法。

明確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看,用毛筆書寫的書法中,書寫工具是毛筆,而書法的表現形式也是毛筆。為什麼到了林散之那裡就要把“毛筆”這一工具變成了刀刻了呢?而且從根本上講,書法的誕生,就是因為有了毛筆這個工具,因為毛筆才發展起來,假設我們要學習刀刻的刀法,直接去學篆刻好了?為什麼非得強求毛筆要想刀一樣呢?為什麼毛筆要寫出刀的感覺呢?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因此,無論是出自對於林散之先生書法理論的誤讀還是有意為之、故意強調書法要學習刀法,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對於取法刀刻以及碑石的書法進行反思和質疑也動搖了碑學書法的根基。到底用毛筆強求表現只有刀刻才能達成的效果是不是對書法的一種另類要求?帖學是不是更符合毛筆書寫這一特性呢?

退一步說,即便是有眾多的石刻版本和學習碑帖,從根本上講,這些碑帖以及碑石在深厚的功力以及強有力的藝術感染形式之後,是帖學強有力的支撐才能達到這種藝術效果。

因此,用“筆法追刀法”不僅僅是本末倒置的,而且是有違書法的本性。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但是林散之先生的“要能從筆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樣有力。”這一句話仍然可以做出另外一種解讀。那就是寫書法的時候,要把毛筆看做像刀一樣尖銳,至少在書寫的效果上,要像“刻的那樣有力”。因此,林散之先生可能更多的是強調書法要更有力量、更加遒勁罷了。但是卻容易被人誤解為向石刻和碑石學習,強迫毛筆寫出刀刻那樣的效果。

而這樣論斷在書法大師身上屢見不鮮。當然我們並不是說這些大師說的話都是錯的,只是如果不加考察和思索就盲目相信這些話,甚至是根據他們字面上的意思做簡單化理解,就容易走入誤區。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比如蘇東坡和歐陽詢對於執筆問題不同的描述,歐陽詢認為執筆應該緊緊抓住,並且靠下拿著筆桿,但是蘇東坡卻認為應該隨便拿,執筆無定法。如果我麼不仔細去考察歐陽詢的書法和蘇軾的書法風格很容易就會輕信任何一個人。實際上,每一個人的書法風格不同,對於執筆的要求也不一樣,並沒有誰對誰錯之分。學的書法,就信誰的理論。這樣就不會犯錯了。

同樣我們對待諸如以書入畫或者以畫入書,乃至於以刀法入筆法這樣的理論,當然不能用簡單的辯證法就輕易矇混過關,套用一切,那樣偷懶的思維和邏輯,註定會犯大錯。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千千千里馬2018-02-07 10:21:21

謝謝大家討論畫法與筆法,筆法與刀法這個問題。我們的答主已經爭論的有點固執己見了。那麼,畫法不能不入筆法?筆法不能不追刀法?學習書法,真的如此霧裡看花嗎?

我是千千千里馬,在悟空問答,我已經說了不少關於筆法的話。今天,我們就說說“畫法入筆法”與“筆法追刀法”的問題。

這是林散之先生提出的一個書法美學思想。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問題?這就是著名的“帖學”與“碑學”問題。

中國古代的書法家,都是以帖入學的。也就是說,主要是透過臨摹墨跡學習書法的。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當然,不能說,古代人不學碑。例如,漢代書法家蔡邕寫了一個“熹平經”的書法,這個書法作品被刻石,於是大家紛紛都去學習這個書法。那麼,他們學習的“熹平經”當然是“碑”。

我們說,中國古代人學習書法,事實上也是有碑的,但是,從美學角度來說,也沒有覺得這樣學習,就是“碑”,可能把碑刻看做墨跡,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清代興起了一股“碑學”的書法新風氣,這個時候,才覺得,學習書法有碑和帖的不同。

按照啟功先生的說法,帖可以看到用筆的墨韻。具體來說,就是墨跡的用筆,能夠在墨跡上把筆跡的墨色乾溼濃淡看得清清楚楚,而碑刻是根本沒有墨色乾溼濃淡的。這樣,學習書法,除了“輪廓”,帖,還有更多的資訊。

這就是啟功先生主張學習書法要從墨跡學習的道理。

啟功的說法沒有錯。如果可以,學習墨跡肯定會比碑刻學到的東西多一些。

但是,真的不學墨跡就寫不出翰墨淋漓的書法作品了嗎?這是沒有道理的。

古人大部分字帖,都是棗木雕刻的拓片,而且,這種拓片也便宜,如果的臨摹王羲之,人人都拿王羲之的真跡學習書法,那真的幾乎就沒有希望了。

所以,儘管拓片是刻本,不是墨跡,但是有墨跡的輪廓和神韻。

如果把字帖的輪廓能夠寫準確,那麼,自由發揮寫作品的時候,筆法的墨韻,自然就會形成。

所以,學習碑刻和墨跡,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我們只能說,彩色照片肯定比黑白照片資訊多,但是,“輪廓”神采還是一樣的。有時候,黑白照片的神采更好,因為他會消失一些枝枝節節的東西。

把字刻出來以後,由於刀鋒的切割作用,字的輪廓線比墨跡更加肯定清晰,所以有一種鋒楞剛健的味道,這就是所謂的書法“金石味”。

“金石味”是清代書法家提出的,以前沒有“金石味”這個書法美學的詞兒。特別是康有為、吳昌碩以後,對書法的金石味更加強調。

“金石味”也是新的書法美學趣味。那麼怎樣寫出書法的金石味?林散之提出“筆法追刀法”就是非常具體的說法。

當然如何用毛筆寫出刀刻的效果,這就因人而異了。不過,我覺得,筆法追刀法,主要還是對“輪廓線”的要求要高度清晰。有人為了“金石味”,故意寫得斑斑駁駁,我以為這不是書法真正的金石味。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由於從帖學轉向碑學,這就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書法用筆的融匯。那就是,帖學與碑學的結合。這樣,自然也就提出“畫法入筆法”的問題。

我們知道,如果帖學是“畫法”那麼碑學更像是“筆法”,因為,碑帖只有“輪廓”沒有墨色。而帖學的墨色非常豐富,但是輪廓往往含糊。這就是說,如果能夠在“墨色”與“輪廓”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書法就會有一種新的美感。

現在,碑學和帖學互相結合,是很多書法家的最高書法理想。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把“畫法入筆法”就理解為用畫畫的方法去寫字。而把“筆法追刀法”理解為是用毛筆寫出刀刻的味道。只是要求我們有一種清晰挺拔的筆力就好。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清代以來,出現一股反對王羲之書風的潮流,這就是碑學的興起。碑學主要是學習魏碑。

其實,我們學習的唐楷,哪一個不是碑刻?

但是,魏碑的筆法更加誇張大氣,所以,大家對刀法的表現力很欣賞。

啟功先生也說過“透過刀鋒看筆鋒”的話,但是啟功先生的意思與林散之的“筆法追刀法”還不是一回事。

啟功強調了在碑刻的筆法中想象和還原墨跡。而林散之是以墨跡追求刀法。

以上千千千裡馬個人觀點,歡迎你留下自己的意見。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馮沫22017-11-29 23:03:06

你用的圖片是用硬筆臨宋人米芾的作品!我們還是提倡用毛筆來訓練寫字的方式,至於你提到畫法入筆法我是持保留意見的,因為我們通常是講畫畫要書用寫的方式來進行是最高階的,所謂筆法是有一定規矩的,而畫法是比較多面不確定性的,如果你對書法的認識沒有達到很深的程度(包括技巧性)那你用畫法入筆法就走入了誤區,反之則相得益彰!至於筆法追刀法也不是完全可取,但對練習隸書和魏碑是可以嘗試學習的。更多的是透過刀鋒還原筆法的言論,我是贊同的!總之一個前提先把基礎打好了,你自己喜歡怎樣研究都行,千人千條路,路路通達!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陳詩劍書法2018-02-07 15:48:58

謝謝邀請!

我認為這兩句話是非常有見地的。首先我們所說的畫法是國畫的畫法,國畫表現的物件是具象的山川人物花鳥蟲草,其表現手法是抽象的,也就是用毛筆的筆觸去高度概括和表現所描繪的形體和感覺,國畫追求的藝術高度是意境。

書法也是用毛筆的筆觸來完成的,但書法的物件是抽象的字,而非具象的東西,但是我們賦予了書法的審美價值和畫是一樣的,就是形質意韻,我們追求的筆法也必須符合我們的審美標準,例如筆法必須是完整的,有型、生動、有神,有力度有質感等等,所以“畫法如筆法”和古人倡導的書法同源實際上是一個道理,否則就不符合我們的審美標準。

至於以“筆法追刀法”,就是追求猶如刀刻般的,筆畫完整,稜角分明,挺拔俊俏的筆法風格吧。是筆法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以上觀點拋磚引玉,歡迎共同商榷!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華夏曆史文化2017-11-30 09:06:40

啟功有一首《論書詩》:題記龍門字勢雄,就中尤屬始平公。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八卦生兩儀2017-12-02 22:10:25

畫法入筆法易成醜書,筆法追刀法易成呆板。

如何理解“畫法入筆法,筆法追刀法”?

這是本人刻的字,雖是電腦體,多少也有點失真。練字要帖和碑給合練習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