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案例?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案例?藍貓警長4062021-10-28 11:27:33

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經還遭遇到退學的命運。

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痴,在眾人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

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問題思考

(1)以上關於三個孩子的案例分別說明了什麼?

(2)這對你參加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實踐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1)案例一中的教師沒有用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擁有發展的巨大潛在可能性。

案例二中的父親和叔叔僅憑孩子一時的考試失誤就斷定孩子是白痴、“孺子不可教也”,是用僵化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忽視了孩子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在可能性。

案例三中的家長和教師沒有看到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是個性的本質特徵,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

(2)我們要樹立這樣的學生觀:

①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在可能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②學生是獨特的人,獨特性是個性的本質特徵,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

③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努力建構學生的主體地位。

答題思路

本題由三位名人的教育故事考查現代學生觀。

第一問考生從現代學生觀的角度結合案例具體分析即可,第二問的實質是考查“你”在課程改革中應堅持的正確做法。

考生在答題時要注意二者的區別,切忌在回答第一問時強行堆砌材料中未體現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