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效應是什麼意思?

馬桶效應是什麼意思?小湯來侃侃2020-06-08 22:05:51

“馬桶效應”

源於科索沃戰爭。當時,南聯盟由強硬到屈服的轉變,一度讓外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貝爾格萊德的一位經濟學教授認為:南斯拉夫對北約之所以做出讓步,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於馬桶抽不上水!習慣了現代文明的貝爾格萊德市民有捍衛國家的勇氣,卻無法容忍因馬桶抽不上水所帶來的不便。

馬桶效應是什麼意思?

連續多日在戶外或以“非常手段”解決“日常問題”,讓一些精英市民“尊嚴盡失”,從而直接導致了最後的妥協。於是,有學者將這一現象謂之“馬桶效應”。“馬桶效應”聽起來荒誕不經,然而卻真實地走進了歷史。其潛藏的邏輯是:

肉體可以被消滅,“尊嚴”卻不可以不守衛。

可這究竟是弱者屈服後的辯解還是戰爭對“尊嚴”的不同詮釋?如果是前者,二戰期間,勇敢的塞爾維亞人曾擊敗過兇殘的德國納粹,一個不起眼的“馬桶”何以成為潰退的理由?可如果是後者,歷史使不甘屈服的“尊嚴”讓位於不甘粗俗的“尊嚴”,這又意味著什麼?

馬桶效應是什麼意思?

仔細探究會發現,個人的“尊嚴”可以超越民族的尊嚴,少數人的“榮辱”可以超越國家的榮辱,這一本末倒置的顛覆性邏輯曾不止一次上演過。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時,美伊雙方指揮官在一個帳篷裡舉行簽署停火協議。當時的電視畫面是:美軍指揮官滿身征塵且眼睛浮腫,神情疲憊;伊軍指揮官則軍裝筆挺,容光煥發。勝利者像受降者,受降者倒像勝利者。看後證人實在不解。

“馬桶效應”看似簡單的戰爭心理問題,實質是不那麼正確的價值觀所導致的多米諾骨牌的坍塌。

馬桶效應是什麼意思?

現代文明在極大豐富人類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弱化了許多人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強性格,一些人逐漸在物慾橫流中喪失了正確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民族精神和國家認同意識也在財富的擁有過程中慢慢淡去。因此,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不斷改善和提高的今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守望好自己的家園,鞏固住自己的主權,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品質是萬不可少的。否則,當戰爭來臨時,“馬桶效應”的發作,難保不會讓一些人舉起屈從的雙手。